运动员变成商业工具,体育精神被过度消费,我们该如何守护?
梁靖崑独自拎着包出现在北京火车站时,没人想到这个画面会成为一面照妖镜。国乒队员赶着回京训练,王曼昱在面包店费力切着土司,林高远
梁靖崑独自拎着包出现在北京火车站时,没人想到这个画面会成为一面照妖镜。国乒队员赶着回京训练,王曼昱在面包店费力切着土司,林高远用毛笔写下"高考加油"——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,却暴露出我们这个时代最荒诞的割裂。当运动员们被切割成商业符号和训练机器时,谁还记得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?
看看王曼昱的遭遇吧!一个世界冠军,被安排站在面包店里摆拍。视频里她笨拙地切着土司,精致的妆容下是藏不住的疲惫。那件蓝色上衣腰间飘动的丝巾,像极了被束缚的蝴蝶。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习惯把运动员当成橱窗里的模特?化妆师可以涨工资,但谁给这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涨点尊严?他们挥汗如雨的训练馆,不该变成商业秀场的背景板。
林高远的毛笔字写得真诚,可这份真诚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显得如此奢侈。"最可贵的不是某一场比赛的胜负,而是回望来时路,始终无愧于心"——这话说得漂亮,但现实是胜负早已被明码标价。当运动员的社交媒体变成品牌方的广告位,当他们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商业过滤,那份"无愧于心"还剩多少纯粹?我们一边要求运动员做道德楷模,一边把他们推进消费主义的绞肉机。
梁靖崑独自赶车的画面更值得玩味。按理说国家队顶尖选手出行,俱乐部连个接站的人都舍不得派吗?还是说在资本眼里,运动员不过是移动的广告牌,用完就可以随手丢弃?看看隔壁加入深大俱乐部的平野美宇,外援尚且有团队陪同训练,我们的本土明星反而形单影只。这魔幻现实主义的对比,活脱脱是体育商业化的黑色幽默。
展开全文
这些碎片拼凑出的,是一幅体育精神被肢解的恐怖图景。商家要的是运动员的肖像权,俱乐部要的是他们的比赛成绩,观众要的是夺冠时的民族自豪感——唯独没人关心他们作为"人"的需求。当林高远写下"金榜题名"时,可曾想过自己早已被物化成商业链条上的一环?我们总批评娱乐圈造星运动畸形,殊不知体育圈正在重蹈覆辙,只不过披着"为国争光"的遮羞布。
那些举着国旗呐喊的观众,有多少人会在赛后关注运动员的伤病治疗?那些抢购联名款的企业,可曾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再就业培训?当商业大潮退去,留在沙滩上的可能是被榨干价值的体育明星。还记得某位退役冠军摆地摊的新闻吗?那才是这个狂欢时代最真实的注脚。
或许该问问: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体育精神?是领奖台上光鲜亮丽的刹那辉煌,还是训练馆里日复一日的坚守?是社交媒体上精心策划的人设,还是像林高远毛笔字里那份笨拙的真诚?当商业价值成为衡量运动员的唯一标准时,那些真正动人的体育精神,正在我们眼前慢慢风干。
运动员橱窗化的背后,是整个社会功利主义的癌变。我们习惯于把一切都明码标价,连热血与梦想都能做成PPT上的KPI。但有些东西本就不该被定价——比如梁靖崑背包里装着的汗水,王曼昱切面包时藏起的疲惫,林高远毛笔字里流淌的祝福。这些无法变现的瞬间,才是体育最动人的部分。
下次再看到运动员的商业活动时,不妨多想想:除了消费他们的形象,我们还能做些什么?也许就是记住赛场上那个真实的他们,购买门票观看比赛而非周边产品,在社交媒体关注他们的训练日常而非广告代言。真正的体育迷,应该做运动员的铠甲而非枷锁。
体育商业化没有原罪,但过度商业化正在杀死体育的灵魂。当某天运动员的微博只剩广告,当采访回答全是套话,当每个动作都计算着商业回报——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场精彩比赛,更是那种纯粹为热爱而战的赤子之心。那些切面包的刀,最终切掉的是体育最珍贵的部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